建党100年来,变幻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血脉基因。革命旧址、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都是一个地方的红色基因库。这些红色基因库存放着无比深厚的红色宝藏,包括一代代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范,一件件带着历史印记和人文价值的红色文物,一个个感天动地、激人奋进的红色故事。
无为有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及纪念馆、皖江区党委机关驻地、无为烈士陵园……我们追寻红色足迹,寻访无为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编者
聆听无为红色故事
无为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无为大地。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一起走进无为,听一听根据地的故事、革命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及纪念馆
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位于现红庙镇海云行政村涧边自然村(时称三水涧村)。从1941年5月成立到1945年10月北撤,这里一直是曾希圣、傅秋涛、李步新等人的办公场所。旧址仍保持原结构的土墙茅草屋5间,约120平方米。在经历80年风风雨雨之后,师政委曾希圣的住所及师部办公室、机要室、作战室等仍保护较好。在房屋的左前方,曾希圣亲自栽植的棠梨树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纪念馆始建于1995年,2012年原址建新馆,2014年7月1日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
照明山战斗地
照明山位于严桥镇牌楼行政村境内。1940年4月21日,国民党176师一部由开城出动突然向驻守在牌楼一带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及所属新九团一部发起进攻。
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得悉后,命令在该地区的部队于照明山、笑泉口一带组织自卫还击。经过一番苦战,我部队跳出敌人包围圈。如今,照明山顶构筑的工事依然清晰可见,印证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和新四军战士的英勇与顽强。
皖江区党委机关驻地
皖江区党委机关驻地位于无为严桥镇平定行政村凤坝自然村凤家祠堂。原祠堂有房屋前后2进,每进3间,左右各1间厢房,砖墙瓦顶。2005年,凤氏家族在原址上拆老祠堂重建凤家祠堂,建筑占地面积100平米左右,其结构和式样与原祠堂基本相似,颇具纪念意义。
1942年3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皖江地区成立皖江区党委,以何伟为书记,李步新为副书记;组织第七师党政军委员会,曾希圣为书记,何伟为副书记,傅秋涛、孙仲德、林维先为委员。皖江区党委是皖江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核心,无为作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区党委机关驻地,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大江银行造币厂旧址
大江银行造币厂旧址位于现石涧镇青苔行政村胡村自然村。造币厂原有3间草屋,后在左右两侧增添2间。1959年因年久失修而自然倒塌,现由胡姓农民在原址附近新建5间砖墙瓦顶房屋。2008年8月,该旧址被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3年6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皖中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也称“抗币”。“大江币”具有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双重意义,也含有适应抗战需要的意义。
大江币发行之初,民众担心成为废纸,尤其是敏感的商人,嘴里不说,心中却充满疑虑;但是,无论是商人还是普通群众,都知道大江币对他们本身有益。实践证明大江币信用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江币越来越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严桥大捷
解放战争时期,在严桥镇古楼、福民行政村境内的笑泉口、龙骨山、牛岭战斗中,人民解放军重创敌军,史称严桥大捷。
1948年春夏之交,中共皖西四地委、四专署、四分区领导机构刚刚建立,盘踞在无为的国民党138旅杨创奇部,倾巢出动,妄图一举剿灭新生的革命政权及其武装力量。严桥大捷使国民党在无为县的有生力量丧失殆尽,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无为地区四县的统治。
无为烈士陵园
无为烈士陵园坐落在无城镇绣溪公园西南侧。陵园始建于1953年。1986年,陵园内建设了无为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塔和纪念广场。2003年,在上级民政部门大力支持和当时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共投资500余万元,对原烈士陵园进行了改扩建,2005年底竣工。
改扩建后的烈士陵园进大门迎面是“国歌墙”,背面镌刻《烈士陵园简介》。从两边台阶而上可见到烈士墓群。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四面汉白玉大理石上分别刻有《六洲暴动》《七师成立》《渡江战役》以及无为优秀儿女踊跃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大型场景浮雕,纪念碑周围广场面积达1200平方米。革命史迹展览馆分为7个展厅,展出从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无为县特别支部成立至今,无为各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新时期内无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厅通过现代化、声、光、电等手段共展出各个时期的历史图片500余幅,各种实物百余件,战斗场景3处,还有仿真蜡像、抗日战场、渡江沙盘等。
皖江烈士陵园
皖江烈士陵园位于红庙镇海云行政村涧边自然村的团山上(时称团山李)。为了缅怀英烈、激励今人、教育后代,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团山修建皖江烈士陵园,在团山之巅修建“皖江抗日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塔”。塔的主体为水泥磨石,塔高15米。塔身正面镌刻着“皖江革命根据地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陵园内苍松翠柏含黛,绿树成荫蔽地,纪念塔蔚为壮观,与七师旧址纪念馆遥相呼应。
记者 田琦 整理